跨越時光之橋·筑夢童真樂園
“勇敢者道路”、“石頭坦克車”......這些對滬上老一輩來說,是再熟悉不過的童年記憶。愛思兒童公園原名海倫兒童公園,于1955年六一國際兒童節正式對外開放,為當時上海最大的兒童公園。自2002年始,因受地區開發與地鐵建設影響,兒童公園關閉了長達13年。
如今,公園歷經多年重新規劃設計,在2015年6月1日盛大開園。設計力爭保留了兒童趣味主題,并融入交流、互動、社區休閑等功能,成為上海最具特色的公園之一。
原則目標
設計在生態性、整體性、趣味性、人本性的原則指導下,遵循“因地制宜,保護生態;整合空間,去雜呈凈;傳承風貌,創新手法;自然融合,細節雕琢”的方針,創造能夠提供不同層次與功能的開放空間,營造了一座充滿時代記憶的特色人文園、一處營造豐富體驗的歡樂嬉戲園、一個促進啟蒙成長的兒童智趣園。
設計理念
設計的最大關注點在與如何將公園割裂的兩部分重新整合,通過現場調研與可實施性評估,設計確立了“跨越時光之橋”的主題,在地鐵箱涵上部架設觀景天橋,不僅聯通了兩側空間,亦是填補溝通了人們今昔記憶的斷層。公園整體規劃為五大片區:北入口區、南入口區、童夢天地區、綠藤箱涵區、濱水游憩區。
設計策略
空間開合對比,有序串聯——主橋串起鐵路線兩側大空間,沿途合理安插小空間,使景觀既有整體性,又產生流動的韻律感。處理好空間的開放圍合關系,使游人體驗具有轉折與變化的層次感。
功能復合活力,多線交織——集生態可續、啟蒙科普、娛樂休閑于一體,為人們休閑游憩提供愉悅的活動場所。
文化新舊碰撞,融入趣味——適當保留舊的公園特色,與新建的景觀構架相映成趣,時間與空間在這里交織,產生新舊碰撞的風貌特征。
生態海綿效益,疏朗風景——通過對植被水體進行空間梳理,簡化臃雜的空間結構,使景觀具有透氣性。另外通過雨水管理、沉床花園等手法實現綠地作為城市海綿的公共效益。